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

抹煞、抺煞、抺煞!這是馬政權唯一的文化手段


字級:

人氣(1040)轉寄(0)引用(6)

分享:

 

焦點評論:高中公民竟不談白色恐怖(郭復齊)




公民課綱避談白色恐怖,忽略人權歷史。圖為白色恐怖受害者妻子出席追思會。
本月16、17兩日,國家教育研究院舉辦「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綱微調公聽會」,表面上是「微調」課綱,實際上涉及基本立場調整,但國教院卻連基本尊重程序正義都做不到。因為國教院在1月10日(星期五)才發出邀請公文,扣除六日及公文傳遞時間,與會者僅有一兩天可以彙集意見,不符合《行政程序法》「預留相當期間,便利當事人參與」的要求。其次,至今仍未正式公布微調草案,公聽會現場也僅提供部分紙本資料以及封閉式的Google文件下載連結,如何彙集公民意見,討論課綱「微」調呢?
就公民科課綱的微調內容而言,更有以下數點問題。其一,不談白色恐怖與多數暴政。原本課綱中談論人權議題、政府執行公權力的困境,是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政府的非法羈押、逮捕、監聽等政治迫害行為具體案例,課綱微調卻以「提高層次」、「歷史課談過」與「難於深入討論此議題」為由調整。如此忽略台灣人權歷史、恐使學生喪失對台灣社會的反思能力。
其二,強調中華文化傳統。不但強調「合兩姓之好」、「親親尊尊」的觀念,更強調「台灣社會擁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」。台灣本是多元文化社會,原住民的家庭觀念、新移民的群己關係觀念,都應該被重視,難道原住民就該被重新殖民,變成「炎黃子孫」? 

獨尊中華抹煞多元

更遑論台灣面對各種新興議題,諸如多元成家議題等,學生更需理解性別意識以及對家的多元想像。此種大舉「中華文化」大旗的行為,實則抹煞多元文化的學習。
其三,放棄說明國家認同的不同看法。國家認同是台灣社會高度分歧的議題,原課程透過學習「國家認同」概念的涵義及對於國家認同的各種主張,讓學生能夠了解歷史,反思不同的意見。微調後強調國家認同的重要性,卻無視各具歷史脈絡的不同主張,僅陳述我國《憲法》的立國精神與宗旨,改談單一的立國精神,實際上將國家認同議題定於一尊。不僅如此,認同議題被改在「影響台海兩岸關係的內外因素」概念下教授,以兩岸觀點談國家認同,前提都預設好,學生對台灣的國家認同,還能夠有兩岸以外的想像嗎?學生有辦法去面對台灣紛雜的國家認同議題嗎?
此次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綱微調,實際卻是將原本台灣主體性的課程,以《憲法》包裝,偷渡單一的政治價值觀,放棄多元觀點,強調中華文化、漢人主體的課程。公民教育初衷是希望培養學生現代公民素養,了解公共事務的多樣性,卻在這次課綱微調中搖身一變成為順民教育,大開公民教育的倒車。
重辦公聽會納民意
社會科課綱「微調」涉及到下一代學子學習與政治價值觀,政府不應「假微調,真偷渡」,更不應罔顧程序正義,草率為之。國教院應立即正式公布相關草案、重新舉辦公聽會廣納民眾建議,切勿強行通過課綱微調。 
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