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

中國就是這樣扼殺港、澳、台--醒不過來的只有台灣人,還在大作中國夢


香港传媒 日月无光?

评论2014年1月20日
作者: 梁美仪

2014年的1月,是香港报坛的「黑色一月」,拥有55年歷史的主流报章《明报》突然宣布撤换任职仅两年的总编辑刘进图,计划空降获老板张晓卿信任的大马传媒人接任,民眾忧虑这项异于寻常的调动,意味相对中立和敢于批评政府权贵的《明报》將被「灭声」;反对派报章《苹果日报》和立场较中立的《AM730》高层更披露,近月部分大客户不约而同抽广告,令报章收入锐减。 他们相信,这不是个別事件,並分析是北京当局希望夺回在港传媒的话语权。

香港人过去爱用三句话归纳香港、台湾和新加坡三地的差异:香港有自由法治却没民主,台湾有民主自由但没法治,新加坡则有民主法治却没自由。在漫漫爭取民主路上,香港人总安慰自己,至少我们还可呼吸自由的空气,还有良好的法治制度保护。不过,在今个冬天,香港原本自由的天空,却笼罩一片灰灰的阴霾,传媒严冬怵然而至。

香港回归中国16年以来,透过不同的收购买卖,更换传媒编採领导层,传媒大都已「归顺」,剩下相对中立或敢于批评政府和北京的,已寥寥可数。

在本港,《明报》向来標榜温和中间派定位,既不偏左,也不右倾,在新闻报道中,尽量让不同政见人士意见见诸版面之上。不过,当本港普选特首討论即將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前夕,力爭「真普选」的「佔领中环」运动如火如荼筹备之际,向来立场较温和的《明报》也不能避过被整顿的命运。

坚持报导敏感题材

《明报》自1959年创报以来,一直被喻为香港的知识分子报,这些年来,《明报》的传媒工作者大多表示,他们在报道时享有相当的编採自由,即使是一些在政治经济上相对敏感的题材,他们也可採可报。

例如自1989年六四事件后,这24年来,每年的6月5日,《明报》都会头版报道六四烛光晚会的情况,这已成为该报编採人员的不成文惯例,这份坚持,反映了香港人对事件未获北京平反不满的情绪。

中国湖南民运人士李旺阳离奇死亡事件后,《明报》记者明查暗访,成功在头版刊出其胞妹李旺玲的专访,透露自己没有签署同意李旺阳死于自杀的验尸报告,跟中国有关部分的说法有出入,令內地当局异常尷尬。

就连在港有巨大影响力的地產发展商,《明报》也曾在老虎头上动土。2009年底,该报刊出「天匯系列报道」,报道当年香港一个半山一手豪宅楼盘,向外声称创出全球最贵的分层单位成交记录,然而首批出售20多个单位中,九成未有按合约如期成交,事件震撼全港,引爆港人多年来对发展商售楼手法的不满。

然而,这份揭露地產商不良销售手法的报道,令《明报》换来沉重的经济代价,当时《明报》高层在內部曾承认,报道刊出后,报章损失了庞大的广告收益。

《明报》八字信条

去年,《明报》刊出「佔领中环对谈系列」,以全版报道「佔中」发起人及多名香港民主派人士对普选及「佔中」的看法。在香港政坛,大家都清楚明白,北京对「佔中」行动极为紧张,恐「佔中」会发展成一场矛头直指北京的民主运动。

这些大块大块的敏感新闻报道,能见诸于版面,有赖报章包括总编辑在內的编採高层人员,运用其专业新闻判断,怀著无惧开罪权贵之心,坚守传媒作为监督政府、促进社会进步的「看门狗」(watchdog)角色。总编辑是拥有实权的掌舵人,能决定报章方向,拣选报章头条,决定哪些新闻以较大篇幅报道。如今在香港政局波譎云诡的时候,《明报》管理层以要大力发展电子新媒体业务为由,撤换在《明报》已工作18年的刘进图,並有意调派曾任马来西亚《南洋商报》总编辑的钟天祥接任。有香港的传媒指,钟天祥主掌《南洋商报》期间的「功绩」之一,是决定大量转载北京喉舌《文匯报》的新闻。一旦钟天祥接掌《明报》的编採实权,他会否改变该报的编採作风?会否秉持《明报》开放自由的报道风格?香港人的知情权会否因此进一步被缩窄?这些都是港人关注的焦点所作。

《明报》创办人金庸曾在《明报月刊》的创刊词中提及,《明报》当年有一个副刊《自由谈》,经常发表各方面的文章和来信,这个副刊以「有容乃大、无欲则刚」八字为编辑信条。有容,意指那是门户开放,对任何一种意见都不歧视;无欲,是说他们绝不企图由此而追求私利。

在《明报》创刊55周年的当下,在这场撤换老总的风波中,《明报》能否继续坚持这八字信条?种种跡象显示,北京已运用其强大的影响力,矢志收復自2003年七一大游行50万港人上街后,香港建制派失守香港舆论阵地的局面。躲过初一,躲不过十五,香港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空间进一步收窄,看来已是无可逃避的现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