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

陳芳明,你還可以再誠實一點

陳芳明/誠實才是歷史
歷史課綱的修訂,從未誠實面對這個土地的過去與現在。只要發生政黨輪替,歷史教科書都要經過重新整頓。藍綠對決的結果,顯然都在彰顯各自的歷史解釋權,從而也決定了下一代的歷史記憶。政黨輪替的循環,總是要以歷史教科書為祭品。不同世代所受的教育,都無可避免背負了歧異的歷史記憶。
綠色執政時期,對於中華民國體制永遠保持疏離的態度,甚至是拒絕承認。凡涉及中華民國的歷史,不免是帶著某種輕蔑的眼光。馬政府的編修小組,對於台灣曾經有過的殖民地經驗,則是站在中華民族主義的立場,想盡辦法與中國大陸聯結。綠色編修者可以承認殖民地時代的現代化運動,卻吝於承認戰後的民主化運動。同樣的,藍色編修者寧可接受中華民國憲法,卻否定日本統治台灣的合法性。日治與日據之間的爭論,恰好區隔了藍綠的歷史觀。
歷史書寫,不能只是為政治信仰或意識形態服務。無論是統是獨,都是未曾發生的事實。即使未來可能實現,歷史教科書也只能書寫過去,而不是為未來而寫。但是,修訂的參與者往往情不自禁把主觀願望寫入教科書。字裡行間,總是充滿台灣民族主義,或中華民族主義的情緒。
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寫教科書,當然可以接受,但必須注意它的時間局限。台灣被割讓淪為日本殖民地時,中華民國還未誕生。在五四運動、北伐革命、對日抗戰、國共內戰的歷史過程中,台灣住民自始至終都完全缺席。而台灣在殖民地時期,被迫接受現代化運動之際,展開農民運動、自治運動、文學運動,全程都與中國處在隔離狀態。就在這段時期,中華民族主義確實逐步成熟,但是當時中華民國憲法還未誕生。
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於一九四七年,卻由於國共內戰,沒有機會實施於中國。台灣也在那年經歷二二八事件,並未獲得憲政的庇蔭。一九四九年之後,國府撤退台灣,則立即實行戒嚴令,憲法也沒有實踐的空間。台灣與中華民國歷史匯流在一起,是在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,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成立。對於這種特殊的歷史軌跡,使台灣永遠孤懸於大陸之外。這是歷史的弔詭,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未曾擁有台灣,一九四九年之後則未擁有大陸。撰寫歷史,豈能忽視這樣斷裂的事實?
憲法若沒有人民意志的參與,也等於形同虛設。中華民國憲法真正落實於台灣,應該在一九七○年以後。蔣經國實施本土化的政策,開放國會的增補額選舉,使地方人士第一次參與中央的立法工作。從此,這部憲法決定了台灣民主運動的命運。一九八七年正式宣告解嚴,台灣社會才回歸到憲政體制。但是,憲法的格局也只限定在台灣,如果還要擴大解釋擁有中國大陸的領土,就未免太過矯情,也太過虛偽了。在總統大選時,馬英九的口號是「中華民國就是台灣,台灣就是中華民國」。這是最誠實的表述,也是最合乎憲法的精神。
台灣史與民國史的分裂與結合,應該可以在歷史教科書清楚交代。
和稀泥地宣稱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修訂教科書,這是非常不誠實的解釋。台灣進入政黨輪替的階段,堅持台灣意識論者,也應該對中華民國體制表達恰當的敬意。當選票投入票櫃,當百姓向中央政府定期完糧納稅時,就已經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。憲法是否要修訂,中華民國體制是否要更張,那是台灣人民未來必須努力的方向。但在現階段,撰寫教科書時,我們都要誠實面向過去。
(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